
陈安:公明廉威,奋蹄不息
发布时间:2020-08-10 17:41:36
编者按:
香港六和合免费资料(又名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仲裁委员会,曾用名中国贸促会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办事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分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中文简称“深国仲”,英文简称“SCIA”)由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创立于198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设立的第一家仲裁机构,也是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
近40年来,深国仲锐意改革,持续创新,积极推动中国仲裁的国际化、现代化和专业化:1984年,在中国内地率先聘请境外仲裁员;1989年,开创中国内地仲裁裁决依照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获得境外法院强制执行的先例;2012年,在全球仲裁机构中率先探索法定机构管理机制,成为中国内地首个推行国际化法人治理机制的仲裁机构;2017年,创建中国国际仲裁第一个海外庭审中心,并开创常设仲裁机构合并的先例;2019年,率先探索国际仲裁“选择性复裁”制度……目前,深国仲仲裁员覆盖77个国家和地区,仲裁和调解当事人遍及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特区国际仲裁已经成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国仲和深圳商报以“深圳特区40年·我与特区国际仲裁的故事”为主题,广泛征集特区国际仲裁机构的初创者、特区仲裁治理机制改革的参与者、仲裁员、调解员、谈判专家、律师代理人和中外企业当事人的故事,共同回顾特区国际仲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持续创新发展的历程。今天我们通过对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安先生的专访,一起分享年逾九旬的陈老与深国仲的故事以及陈老对我国法学界和仲裁界后辈的寄望。

1950年,陈安先生厦门大学毕业照。
陈安先生,1929年生,厦门大学资深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的中国学者。1950年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1957年复旦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毕业。1981—1983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研修兼讲学。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1993—2011年)、荣誉会长(2012年迄今)。中国政府依据《华盛顿公约》三度遴选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指派的国际仲裁员(1993-2016年)。2012年获“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荣誉称号。近40年来,陈安先生立足中国国情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致力于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

2018年5月,陈安先生为香港六和合免费资料题字:“华南一帜,公明廉威。”
1991年12月11日,泰国贤成两合公司董事长吴贤成与香港鸿昌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王文洪签订了一份“股份合约”,约定双方各占泰国贤成两合公司50%的股权,以2.2亿港币为资本额,双方共同投资兴建贤成大厦,王文洪同意以1.1亿港币购入吴贤成拥有的贤成大厦物业50%的股权。同年12月16日,工商局变更登记贤成大厦公司执照,增加王文洪为公司副董事长,随后,王文洪开始投入资金,成为大厦的实际投资者。
1992年6月,贤成大厦公司投资各方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决议确认了以王文洪为代表的香港鸿昌公司在贤成大厦投资的事实和实际投资者的地位,决定签订经营贤成大厦的补充合同,同意香港鸿昌公司作为外方投资者进入贤成大厦公司。在这一关键时刻,董事长吴贤成突然变卦,拒不履行公司董事会决议,拒不办理增加香港鸿昌公司成为贤成大厦实际投资者的法律手续,同时不再向大厦投资。原因是泰国贤成两合公司实际资金实力薄弱,资金周转不灵且负债累累,导致合作各方矛盾激化。1993年12月,泰国贤成两合公司将双方有关纠纷提交深国仲仲裁,请求裁决其与香港鸿昌公司签订的共同投资兴建贤成大厦的协议无效,香港鸿昌公司在大厦中无实际股权。仲裁庭于1994年8月1日作出裁决:(1)香港鸿昌公司在深圳贤成大厦中具有实际投资;(2)在裁决作出后30日内,泰方须协同中方四家投资者办理香港鸿昌公司成为贤成大厦公司合作者的法律手续。该裁决为终局裁决。
裁决作出后,中方四家公司与香港鸿昌公司多次找到泰国贤成两合公司,协商履行仲裁裁决及处理合作公司延期的问题,但泰国贤成两合公司明确拒绝履行仲裁裁决,引发了后续一系列行政诉讼及第二次仲裁。
这里我再重点谈谈双方纠纷的第二次仲裁,也就是我担任首席仲裁员的案件。
1999年2月,中方四家公司以泰国贤成两合公司作为被申请人向深国仲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终止双方于1988年订立的合作经营贤成大厦公司的合同及相关补充合同书,解散贤成大厦公司并依法清算。泰国贤成两合公司作为本案被申请人亦随即提出了索赔的反请求。本次仲裁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双方的合作经营合同及相关补充合同是否应当终止以及贤成大厦公司是否应当解散,要解决上述争议焦点,需要厘清三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合同各方当事人是否切实履行了合同义务,是否因一方的重大违约行为导致合作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二是合作企业是否已经发生严重亏损,无法继续经营;三是合同约定的合作期限是否届满。
仲裁庭根据双方所提交的证据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最终认定双方均存在重大的违约行为,相关合作合同及补充合同已不具备继续履行的条件,合营企业也已经无法继续经营,符合解散的条件。出现该种局面,归根结蒂,还是因为双方缺失诚信精神与合作意识,从而导致合作企业难以继续经营且负债累累,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讼。最终,仲裁庭于2000年7月31日作出终局裁决,支持了中方四家公司的请求,裁决终止双方订立的合作经营贤成大厦的合同及相关补充合同,解散贤成大厦公司并依法清算。
2000年8月,中方四家公司以仲裁裁决为依据,申请组织清算贤成大厦公司。随后,深圳市根据《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清算条例》成立了清算组(由中方四家公司的代表、吴贤成的委托代理人及香港鸿昌公司的代表,以及多名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组成)。2002年9月,清算组完成了对贤成大厦公司的清算,并于2002年10月对外发布了清算结果的报告。
对于这宗案件,我印象非常深刻,深国仲两次作出的仲裁裁决,在贤成大厦纠纷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仲裁裁决不仅保障了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也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提供了依据,裁决符合中国法律的宗旨和原则,同时也和国际通行的商事规范相适应。我个人觉得,回头来看,深国仲对该案的最终裁决,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它很好地维护了投资环境、营商环境,这宗案件也在特区国际仲裁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给这宗案件留下客观的记录,我曾撰写了一篇题为《外商在华投资中的“空手道”融资:“一女两婿”与“两裁六审”——中方四公司vs.泰国贤成两合公司案件述评》。这篇长达七、八万字的论文,对本案的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及其经验教训,做了比较全面的陈述和评论。该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也有一小部分外商,实力严重不足胃口却相当不小,力图以小本钱揽大生意,甚至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搞“无本经营”,商界形象地称之为“空手套白狼”或施展“空手道”功夫。这种现象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尤为突出。其基本运作方法是:以“中外合资经营”或“中外合作经营”为名,用低廉的代价从中国政府方面获得大片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然后以该地块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或其他公司贷款融资,以供周转使用。由于此类外商本身实力的严重不足和商业诚信的严重缺乏,往往引发中外公司之间的重大争端,并且“冤冤相报”,产生连锁反应,迁延时日,相持不下,以致对有关合营企业或合作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这篇论文,相继收辑于我撰写的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国际经济法学刍言》(上、下卷)、200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第一至第五卷)以及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供有心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典型案件的人们参考。

1990年1月13日,由首席仲裁员陈安先生(中)、仲裁员梁定邦先生(右)、郭晓文先生(左)组成的仲裁庭在香港六和合免费资料(时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分会)开庭审理案件。
我对1994-1995年在深圳参与仲裁的香港北海冷电工程公司诉美国约克空调与制冷公司一案,至今记忆犹新。该案当事人的相关纠纷先由当时的香港高等法院作出司法判决,再由深国仲作出仲裁裁决,案情复杂,至今还很值得思考。对于已在香港司法审判中公开的情节,我曾撰写中英双语长篇论文(《一项判决 三点质疑:评香港高等法院1993年第A8176号案件判决书》,载于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的《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1卷第2期;“Three Aspects of Inquiry into a Judgment:Comments on the High Court Decision 1993 No. A8176, in the Supreme Court of Hong Kong”为题,发表于[日内瓦]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1996年第13卷第4期;修订增补后的中文本发表于《民商法论丛》1997年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成为当年国际法学界众所周知的典型案例之一。由于时间原因,我就不详细展开了。读者对此案如感兴趣,可以到裁判机关进一步追踪查索和研究,也可以参阅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第1917-1949页)。
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全四卷)。

年届耄耋,陈安先生自嘲:“青山满目,夕霞天际 。老牛破车,一拉到底!余热未尽,不息奋蹄 !”
(深国仲曾银燕、钟妙记录整理)
